“买微单相机:聪明人会买索尼、三星;普通人会买松下、奥林巴斯;傻子才会买宾得、尼康。”2011年9月21 Nikon发布小尺寸传感器微单相机J1及V1,有个天才发表上述那句话。很大程度上,他说的核心问题代表众多期盼nikon新品的摄影人的心声。我也被问到几次对nikon新微单的看法,那就来稍做分析:
尽管尼康映像仪器并不接受“微单”、“单电”这样早已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类型定义,新给出的命名为“可换镜数码相机”,但这样冗长的叫法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特点。没有反光镜还可以更换镜头,“微单”“单电”的属性均已具备,我还是在本文中把它划入微单的常用叫法。
J1和V1具有机身小巧、操作简便、对焦迅速、密闭结构、明亮电子取景、高速连拍等特点。使用全新开发的CX格式CMOS图像传感器和新一代图像处理器,配合尼康 1卡口,使用新一代处理器EXPEED 3以及首创的复合自动对焦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焦平面相位侦测AF),多种内置强悍软件设计,nikon的新品充满了新时代的活力。
从各类媒体的通稿回复看,摄影人的评论都呈现出对nikon新微单的极大不屑。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CX格式CMOS传感器要远远小于APS-C,甚至是微4/3。传感器是相机的核心单元,它直接影响着成像记录水平,细节化可数出如下:像素、抑噪、色彩、广角优势、小景深效果等。
J1和V1很识趣的选择了较低像素1010万,从实用的角度说,这是非常理性的设计。微单并不属于常用照片作大幅印刷用途的专业人士,家庭摄影师的照片归宿多为电脑硬盘,而且目前我们主流的PC显示器还没大到平板电视一般。1010万像素无论对于中小幅照片冲洗还是全屏展示,都已足够。
“传感器越大,抑噪能力越强”是摄影人的共识,我承认现代数字电子科技日新月异,但物理原理起码在今年还没被突破。不同尺寸的传感器降噪能力评估,一般是建立在低照度高ISO的实验上,对已上市的微单相机降噪能力对比很能说明问题。下图即是olympus微四三降噪与sony的对比。
微四三相机从ISO800开始出现轻微噪点,到ISO1600时噪点增多,锐度和细节都开始下降。升至ISO3200时,大量红色噪点浮现,画面细节丢失严重。到更高感光度时已失去拍摄意义。而NEX-C3在感光度ISO800时出现轻微噪点,ISO1600下100%放大噪点较明显,但细节和锐度保留不错。ISO3200时,画面出现色彩漂移,画面颗粒感较重,细节损失明显。更高的感光度时较微四三好,但也没有多大的存在意义。
小传感器的nikon新微单,J1和V1的抑噪能力值得怀疑,我的问题是对于会选择轻便型可更换镜头相机的用户,他们会在意该项指标吗?谈到弱光摄影,这类相机适合的人群最多是在室内进行的人像或场景拍摄,用到800的相对感光度已是极限,与J1和V1同时发布的还有V1适用的机顶闪光灯,对于近景照明已完全充足。虽然那个闪光灯使用机身供电的设计有点让人费解。
传感器与色彩还原的关系:曾经有人使用EP-3、G3、NEX-C3、α35四款热门单电做过测试。拍摄X-rite ColorChecker SG色彩测试标板,然后进行色彩分析,其结果为色彩表现超出sRGB色域数值如下:
传感器尺寸对于色彩表现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你也别乱总结传感器越小色彩表现力越强。J1和V1的色彩表现力通过海外样片让人欣慰。你可以从下面两个链接找到对它们记录能力的信心:
//dcdv.zol.com.cn/250/2507966.html
//dcdv.zol.com.cn/250/2505277.html
CX系统的等效35mm相机焦距转换系数为2.7,意味着当镜头实际焦距小于10.4mm才能具备我们寻常所说的广角。同时发布的尼克尔1卡口镜头共有四只,有三只最短焦距为10mm(含定焦10mmF2.8)
尽管没有超广角出现,但1系列的镜头作为首次新卡口发布,从焦段上来说已经相当丰富。2.8的大光圈、100mm的长焦镜,它们能完成虚化的小景深,小画幅相机存在的弥散圆小焦外不好看也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来弥补。
我不觉得nikon1系列是什么失败之笔,网络上多说的“不务正业”倒是有一定程度的赞同。大家真正期盼的是nikon再次发布新款单反,而非定位于消费用户的便携单电。
纵观这款相机的参数,它的确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诸如设计上类似三星蓝调系列消费DC,传感器小体积却接近索尼NEX,从目前媒体发布的售价着实让人抓狂。但我觉得小传感器不是什么摄影器材的退步。还记得当年徕卡用135淘汰120吗?小体积高画质才是摄影文明发展的方向,CX系统微单应该成为一场相机革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