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页阅读全文(共4页)
几乎在与湿版应用的同时,许多人试验寻找其它卤化银的载体。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的摄影术出现。1865年,柯罗叮溴化银干版被研发出。感光版制成后不必马上装入相机中拍摄,曝光后也不必马上冲洗加工,但乳剂层干燥后感光度下跌,曝光时间要数倍于湿板,应用受限十分明显。随后在1868年,哈里森提出使用胶棉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
这个想法实现的如此之快,连哈里森本人都没有想到。71年,英国医生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糊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而且不象先前试验过的许多其它载体那样会使卤化银发生感光度减少现象,相反,似乎还有增进感光的作用,并且,具有遇湿膨胀,易于显影液和定影液渗透,适应冲洗加工的优良性能。1877年,查尔斯·贝内特发现了,把溴量过剩的乳剂,延长加热时间,即延长乳剂的成熟时间,乳剂的感光度大大提高。这样制得的明胶乳剂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湿版至少也要数以秒计的时间进行曝光才能照相和印相。有了干版,感光材料的制备和使用就可以分开进行。19世纪70年代中期,明胶卤化银的印相纸的商品化使得摄影者已经不必自己动手配制和涂布乳剂,可以只管专门去照相了。这意味着,萌发于数年以前的照相术将结束它的孩提时代,步人它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代。
本文导航
- 第3页:干版摄影法的诞生
- 第4页:干版摄影法与柯达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