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除交通台的E路大玩家,还有答疑的论坛版块。在新相机、新概念不断推出的10年,二者促使我完成了诸多摄影类问题考证。09年下半年起,金融危机对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影响逐渐消失,中国的相机需求市场被充分释放,我没学过经济学,隐约也能总结出一些消费对产品的影响,岁末对10年较典型相机选购问题的盘点,这和大学毕业拍学士服一样,挺俗的。我还是在台灯前开始了这篇文字,希望能形式独立,风格新颖,写到哪儿算哪儿,尽量好玩。
注:本盘点均源自2010年,网友在博客、电波中的问题答疑,已掩去提问者信息。
1.单电:
名词解释:即可更换镜头的小照相机,全称为单镜头电子取景器照相机。“单电”的说法早期只是部分网友模仿“单反”叫法简称而来,单电也不能准确概括该类别相机的所有特点,而且单照中文简称理解上也有点晦涩,不过相信当“单电”二字出现得更多的时候,大家应该也可以像对“单反”那样有直观反应和能意会所言之物了。(来自百度百科)
吴玮按:众所周知,中国民众对于非单反相机的类型统称即是——卡片相机或傻瓜相机。无论其中的哪个,显然让定位于非纯业余的Sony-Nex5不能接受的。于是乎,单电的名称在民间诞生。厂商那边管它们叫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中文译为“可交换镜头的无反光板照相机”,你理解为单不反照相机也说的过去。在性能上极接近单反,在画质上丝毫不输入门级,在操作上可以同样复杂,大家都管这样的自虐叫专业。单反单电听起来像兄弟俩似的。
解读单反与单电的选择:
***
突然杀出的SonyNEX5让这个世界更加不太平了。还没搞清楚选择哪个品牌的单反,作为女摄影人的我,真的无法拒绝小巧、时尚还有专业的诱惑。我该怎么办?
***,你好!
“专业真的是一厢情愿的事儿”,这话虽然挺伤感情的,但我还是接受了。在旗舰级全幅单反、带数字后背的中画幅都已经有了智能化的全自动控制,再谈谁专业谁不专业就矫情了。
我曾妄自揣摩过现代相机的设计理念,和奥运会的口号一样——更高更快更强是我的过往理解(我想所有的厂商都不会反驳)。观察各品牌在同档相机的升级历程,无一不是围绕着高质、快速、兼容进行的。直到Sony的粉色NEX5热卖。
难以置信,我这么不解风情的理科生都有点爱不释手了(我说的是银色)。小巧时尚,大传感器保证画质,更让人惊讶的是还有镜头更换,虽镜头群少却可通过原配转接环兼容α系列,实在太强大了。粉色的糖衣更能让人忘记选择相机的初衷。光好不行,还得强大。
细品单电,你要做好以下的思想准备。电子取景的方式会导致电池续航能力大大下降;实时屏幕取景也会缩短传感器的寿命(我坚信这点);反光镜的存在才能具有的高速对焦相位检测,单电的反差对焦系统没法与之竞争,我的意思是用它来抓拍运动物体肯定不给力。
我能给出的总结和建议是:以摆拍或风光为题材的用户,记得出行时为你的单电备足电力。
2.半透明反光板
半透明反光板相机Sony α55 α33
名词解释:外形与单反相机相同,结构上反光镜装置为透明,取景非光学而为电子方式(EVF),具有连拍迅速,机震小的拍摄特性。Sony于10年8月发布两款新颖的α系列,α33、α55即为半透明反光板相机。
吴玮按:压根就不是单反相机,Sony官方仍将该相机定义为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即单电相机。半透明反光板不是新鲜事物,冷战时期出现过真正的半透明反光板单反相机,哥俩的脑袋长的酷似单反,里面并无毛玻璃、五棱镜光学取景系统。使用aps-c规格传感器,画质同档截幅单反无太大区别;反光板仅起反射光线用于快速的相位检测对焦;拍摄时无反光板升降,机震相对较小,连拍速度较快。
反光板是单反相机的重要特征。主要作用为反射镜头成像光线至毛玻璃成像,摄影人通过五棱镜校正毛玻璃上左右倒置的影像,以实现取景构图。理想状态下,这样的取景系统不仅省电而且无视差。单反的反光镜分为主附两块,附镜能实现高速对焦、测光及自动白平衡设置。缺陷是设置在焦平面快门前的结构,快门的每次启动均伴随着反光板升降,带来机震,并降低连拍速度。
解读单反与版透明反光单电照相机的选择:
***
Sony的几款新机器让我蛋疼。持币观望的我,已经彻底迷失方向了。请教,半透明和传统单反相比,是概念还是进化?
***,你好!
没有31年前的那次大哥入侵阿富汗,谁也不会觉得α55是半透明反光镜相机的鼻祖。Nikon在1978年就专为莫斯科奥运会量身定制了使用电影盘片拍摄的半透明单反相机。传统单反的连拍速度一直以来受到的最大制约,即是快门启动时的反光镜运动。半透明的反光镜采用了拍摄时无升降运动,再结合高速卷片马达实现快拍。如果不是使用35mm电影盘片作为记录介质,36卷的135菲林会因5秒每张的连拍速度在7秒内拍完。
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让这批仅生产500台类似直升机载机枪的玩意不得不流向民间,以亏本价两千美金兜售。研究过历史经济的朋友可以分析下这款相机的销售走势。
这款相机的设计思路和α的半透明几乎相同。使用半透明反光镜将镜头输送光线分配,小部分传送至毛玻璃以供五棱镜取景,大部分穿透后在快门打开时感光记录。除了取景器黯淡难以对焦外,还因感光光线减少不得不使用更高速的胶片。
相比α55的10张每秒NikonF2H逊色了太多,需要马达卷片不是借口,Canon在84年的NewF1HS让菲林的连拍发挥到极限,增加了大容量电池盒后达到14张每秒,和前面说的一样,135的底片会在2.5秒就结束使命,不得不仍采用盘片后背。
现代TTL自动对焦还没出生的时候,这样的设计是纯粹的技术卖弄。奇怪的是85年美能达开发出TTL自动对焦技术后,这些怪物反而越来越少,直到蒸发。
上个世纪末数字尚未普及时,Olympus倒是在E-10上采用了此类的设计。可能是考虑到更换镜头可能会损伤到脆弱的半透明反光板(反光镜),E-10采取了封闭式设计,等效35mm相机35-140mm的镜头和机身连为一体。这样的产品总给人“不专业”的感觉,半透明反光镜又一次离开了相机业。
作为全球顶尖级电子现象技术及CMOS生产商,Sony用EVF取景的方式替代了原有的毛玻璃结合五棱镜取景技术,保留了半透明反光镜反射光线以提供高速单反对焦方式,高ISO降噪技术解决感光光线的损耗。不得不说这是数字时代的一次改良后的复兴。
单反这个词汇是相机取景系统的一个划分门类,从这个意义上说,α55和α33是属于电子取景系统的阵营。而保留了镜头的兼容性、单反特有的高速相位检测对焦技术,Sony都为这个系列的命名感到纠结了。不善忽悠不明真相群众的Sony给它们取了个很新颖的名字——SLT(Single Lens Translucent Cameras)。*①
和之前不同的是,完全定位于民用市场,快拍成了它的噱头,和单反一样的操作成了它被群众冠以“专业”的筹码,稍弱的成像性能在这些光环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②
选购参考:
优势:连拍极度优秀、定位较低,质量较轻,α卡口兼容所有单反镜头,手动性能高,相比nex对焦迅速,手感更强
不足:电子取景不如光学取景节能,更换镜头时切记保护好半透明反光板。
适合寻新鲜的人,抓拍孩子、野外动物的人。(可有可无)
*①单反的英文简称为——SLR(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s)
*②更换镜头尤要注意勿弄脏半透明反光镜
3. 智能全景扫描、手持夜景拍摄
智能全景扫描与手持夜景
名词解释:上述Sony相机均可通过连拍多张,相机内部智能合成为一。智能全景模式即为通过旋转连续拍摄,机内合成为一张宽幅照片;手持夜景为利用较高速快门连拍多张合成,以实现低噪点,因高速连拍性能,在运动中的交通工具上亦可。
吴玮按:别指望单反的未来会实现这两样功能。无反光板升降运动带来的高速连拍,通过机内强大的处理器在前期即可实现的高智能效果。的确,相比单反的后期全景、慢门夜景,它逊色了很多,在后背屏幕上即可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谁能不心动。
解读智能全景扫描与手持夜景拍摄:
***:
路过Sony的展示,新相机上的新功能好强大,智能全景扫描好强大,还有3D全景扫描,因为是白天没有见识到手持夜景拍摄,还因为是在显示屏上观看,不知道在电脑上的展示会咋样。这样的功能靠谱吗?
***,你好!
3D智能全景扫描是个阴谋…..就像老罗说的去书店买了钱钟书的文言文书,还得搭上一本康熙字典。
全景和夜景应分开对待。决定全景画面素质的和普通照片一样,在乎镜头和传感器。Nikon他们家到现在用的还是Sony的CMOS,镜头就决定你自身是否舍得了。数字处理技术一流,从后背屏幕上你一定能领略到无痕拼接,而对该功能的熟悉运用,还需要加深对镜头成像的理解。如广角端全景接片会失真但不失另类风格。2D智能扫描取景,我看行!
这次的手持夜景不同于之前DC上的单纯性“智能”提高ISO。通过连拍多张合并后的噪点削除,比DC靠谱多了。但你要搞清楚的是,Sony的意思并不是让你放弃三脚架,主要意图是在运动中完成夜景拍摄。纵使在轻轨上,三脚架也是棒槌。能使用三脚架的场合,慢门夜景好处诸多:慢门营造车流轨迹、小光圈打造光源星芒。这都不是多拍几张就能实现的。关于它是否靠谱,运用场景不一样,不太好回答。
最后关于在电脑显示器上效果如何,你能上网问我肯定也能搜索下试用效果图(非官方公布)。另:据我所知,Sony不会将客户要求影像导至笔记本观看当做无理取闹。
4. NEX5与α33、α55
名词解释:Sony10年发布的几款概念相机。
吴玮按:可更换镜头的单反相机市场,一直在稳定增长中。再牛逼也不过是占了整个数码相机市场7%的份额。回忆银盐的时代,单反相机的占额可远远不止于此。“又大,又重,又不易于操作”虽然不是唯一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我想很大程度上,Sony的10年概念机,就是充分挖掘了受众需求。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基本靠谱。不是每一个单电机的用户都用的上高速连怕,您说不是?
解析nex系与半透明反光板的选购:
***:
不纯为追时尚、赶潮。我想买Sony的新型相机,喜欢nex的小巧与时尚外观,心动半透明反光板的专业躯干,我到底该选哪个?
***,你好!
纯为性能,当然半透明反光版的更好!
理由如下:α卡口可兼容的镜头多;相位检测对焦跟单反差不多快、更大更沉、相对来说增加了稳定性……参数上再做对比就没意思,说一个重点的——虽然都是电子取景方式,半透明反光板相机的取景器是镶嵌在机身中,如此在强光下取景,nex系列肯定不及它看的清楚。
半透明反光板的封闭式取景与nex5c的开放式取景
赶潮儿、追时尚,外观不能不纳入考虑。用专业来形容产品外观,我始终觉得这不能算是褒义。 我跟你一样稀罕NEX的模样,这事儿就纠结了。
说下我的想法:如果我是个够资格赶潮儿的成功人士,我就不在乎多花一倍的价钱,俩全入。
5. 60D与D7000
Nikon D7000
名词解释:如题
吴玮按:像素、处理器、周边功能上全面升级,参数就劳烦您自己去查看报价页面了。Canon60D NikonD7000
哥俩挺好玩,这回同时做除了中端相机的细分。Canon以60D为中端爱好者机,连拍凶猛的7D作为媒体机;Nikon则将D7000作为前者,D300S为媒体机型。值得八卦的是,作为D90的升级,我一直憋了满肚子坏水,看着Nikon怎么在命名上出洋相。没想到D7000的称呼让大家觉得无比自然、大自然。
解析60D与D7000的选择:
***:
价差两千元的两款中端新机——60D和D7000。我不是品牌控,就爱好者使用来说,哪个更适合一点?
***,你好!
没有品牌情节,看价格定位就能衡量了。是的,太多时候,日系光学定价有点儿不靠谱。简要分析功能对于应用的影响。
Canon向来比Nikon在像素上朝前,这不过是一种商业竞争的标签。1800万与1600万并无区别,39点对焦相比canon的9点就强大太多了,况且对焦模块一直是Nikon的大资本。焦点的增加带来的是构图选择的大幅提升,黄金分割法构图的确很好用,毕竟不是唯一的,要不这世界照片都一个德行。利于构图的不仅是焦点,D7000的100%取景器视野率,才能体现“单反取景无视差”,这可不是书本上说的理想状态下哦。
Canon的升级,相比50D,主要体现在好玩上:翻转屏;16:9、4:3、1:1的实时取景长宽比改变、大量的内置特效功能。另外的我很难去界定算不算升级——塑料机身、体积缩小。如果你属于爱装彪悍的壮汉,奉劝体验下手感再做定夺。
只考虑性能,我一个小兄弟“君宝同学”对这俩机器发布的鉴定很有见地“面对60D,50D的用户表示毫无鸭梨;面对D7000,D90用户内牛满面。这就是差别!”
6. 翻转屏
名词解释:应用于数字相机的实时取景技术。取景所用的屏幕可通过机械衔接实现旋转,以方便难以实现的角度拍摄。
吴玮按:“换个姿势来摄影”,王力宏的耍酷,总让人觉得他倍儿欠抽。名人的确要考虑造型影响,说不定旁边操着翻转屏相机的狗子队,观景框中就是你惨不忍睹的德行。对平明大众来说,Olympus说的才在理儿(如下)。
“面对障碍,单反也能得心应手”——Olympus
解析翻转屏:
***:
连60D这样的中端机都有翻转屏了。想问问,购买单反时要不要考虑有无翻转屏?
***,你好!
取景器向活动式发展得感谢数字技术。它使得低角度拍摄姿势更舒坦、隔山打牛心中有数、偷拍极少暴露,非主流的朋友还可以轻松用它拍出可爱爱的照片哟。
上述的几种情况,你肯定会遇到一二。要不是现代翻转屏会导致机身厚度增加、牢固度降低。纠结的事儿就在这,看你能克服哪个了?
鉴于还处于单反相机的挑选阶段,有必要再补充下选择要点。翻转屏的主轴所处的位置决定着取景的机动性。
1.Sony采用设计只可以上下掀起,不能左右旋转
2.Olympus、Canon采用DV型的设计,机动性最强
3.Nikon主轴位于底部,机动性最差,且不适合脚架上取景时的反转
插一句嘴:就目前,高端相机都没有翻转屏。
7. 肩屏
60D的新型肩屏
名词解释:数码单反相机的辅助屏,位于快门旁的相机肩膀上,故谓之肩屏。可查看基本拍摄信息。
吴玮按:当你问道“肩屏是不是必须”,就目前来说,肯定不是。
***:
吴玮你好:
1、佳能的50D 60D 以上款式都有肩屏,肩屏基本是相机参数的体现,但有肩屏的机子都比较重,对于一般爱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必须?
因为液晶屏上也可以现实参数,所以现在肩屏似乎只有一个省电的功能?
2、看了一些摄影杂志,感觉成像基本是靠镜头,朋友的24-105,50 1.8 18-55、28-80都玩过所以又考虑买便宜的500D,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购机方案(只买机身,镜头单买,不要狗头):只有一万预算。请吴玮点评下方案
方案一:
500D+百微(百微霸气) 或者500D+17-40;
或者500D+70-200 小小白(白色也很霸气),或者500D+200 2.8
(因为要和朋友错焦段,只在乎买个L,请问吴老这四款镜头那一款能玩的时间久呢,我当然知道常用焦段17-40明显能玩的更久,但单位却有个16-35,不过心中有些不甘,毕竟不是自己的,顺便请吴老先生点评一下这几款的焦段)
方案二
或者60D+蔡司50.14 (好处是肩屏可以看看参数,剩下4000只能买个蔡司定焦买不来红圈,好处是学习下手动,坏处只能买个定焦)翻转屏的好处自己一直用,构图方便,从630 G11一直用上来。缺点是不好贴膜,老花灰尘多。
3、在市场买单反镜头有个问题是,镜头这东西买水货还能便宜不少,店保的水货应该能买吧?
***,你好!
需要纠正的是中端相机相比入门级的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肩屏上。在细节调控、成像抑噪、动态范围、连拍速度上,你能理解体积增大并非因为肩屏的介入了。最重要的是体积的增大并不仅仅是面子的需要,你没有感觉到手持550D的时候,小拇指感到空虚、寂寞、冷吗?
我还要指出的是,肩屏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省电,中端机型依靠肩屏可完成快速设置,盲拍时的更加方便的监视。必须得承认的是:当你问肩屏是否有用时,那就是暂时还用不着。刚接触西餐的时候,其实筷子还是一样使。
同档次的相机使用不同档次的镜头,表现力有所差异,而对不同级别的相机,鉴定以“成像基本是靠镜头” 有失偏颇。
我建议你选择方案2,但是对练习手动对焦,我真的好难理解。秋初的大街上又出现了好多马褂、唐装裹着的人,当做遗老遗少成为一种时尚,也就释然了。如果是我,我会想办法多搞千把块,以EF17-40mmF4/L挂机,实际取景中广到中焦是最常用焦段(本条较为主观)。
对了,入门机取景器使用五面镜,中端以上使用五棱镜,不仅明亮而且抗震。
行货水货,我回答过一个伙计,发楼下了。
8. 行货还是水货
党教导我们
名词解释:行货是相对于水货而言的。行货指经过合法的报关手续等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境外商品。行货能在国内市场享受到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水货指在某国家或地区没有经过原生产厂家所指定的销售代理而进行销售的产品。水货不是假货。
吴玮按:做一个合法纳税的好公民;GDP的增长、人人有责
解析行货、水货:
***
吴玮,你好!我是个摄影初学者,准备买一个Nikon的数码单反相机。他们都告诉我买水货,和行货一样的质量却低好些的价钱,而且商家还提供保修。我这人平时去外地并不多,就算在外地出毛病也能等到回来再修理。我是该听他们的选择水货,还是狠一点买行货呢?
补充:朋友还说,即使你是去买行货,商家也会给你水货,那么增加的问题是——行货和水货怎么鉴别。谢谢。
***,你好!
“做一个纳税的合法公民”
考虑到法律上的责任问题,我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开头。
我国暂不具备山寨该类产品的制造能力。
理想状态下,行货和水货的确没有质量上的分毫区别。而水货牵涉到的水客带货,海路走私,运输过程中你不能完全忽略保存不当情况的发生。要命的是,你也不能肯定运输中就有磕碰、受潮。在质量上说这个是个很拧巴的问题。
我越来越不幸的发现,商家的保修很多时候会存在更换新零件伎俩。这是你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倘若能对自己狠一点,品牌维修同样受理付费维修服务。听说,只是听说,水货的数码单反在保修期范围内和行货一样几乎没故障产生。过了保修期后,别以为行货就不收你维修费。
我这嬉皮笑脸的态度去谈行货水货的鉴别有失严肃,你可以上他们的中国官网。
行货还是水货,能不能报销说“这是一个问题”。
9. Nikon:D3100与D7000;Canon:550D与60D
D3100与D7000
名词解释:如题
吴玮按:我总被问到拿入门级和中端对比的问题,理由不过如下:我是不是该先买入门的练手,以后再做升级。我想说的是,买的起法拉利的只有脑子不好的人才会先拿夏利练手。这句话说的的确势利。
解析入门机与中端机:
没人提问,自言自语。
不仅仅是体现在外表的彪悍程度上,不仅仅体现在触摸手感及小指依靠上,不仅仅体现在肩屏的有无上,不仅仅体现快门速度与闪光同步速度上。
尽管他们有很接近的像素,有同大小的传感器,有相同的影像处理器,有参数上一样摸起来却很不一样的高清屏,有高到不靠谱的感光度。
更重要的是,中端使用五棱镜,而入门采用五面镜(同样的镜头不同的取景器明亮度);中端对焦能力的绝对加速;中端画质的大幅提升;中端测光的更加精良。
剔除对便携、重量的要求,就摄影本身来说,中端绝对比入门靠谱。
10. 高清视频
单反拍摄高清视频
名词解释:
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确定的电视清晰度标准。以下为常见的电视扫描格式:
D1为480i格式,和NTSC模拟电视清晰度相同,525条垂直扫描线,4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4:3 或 16:9的长宽比
D2为480P格式,和逐行扫描DVD规格相同,525条垂直扫描线,4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4:3 或 16:9的长宽比,分辨率为640×480
D3为1080i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长宽比16:9,分辨率为1920×1080
D4为 72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280×720
D5为108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专业格式。
吴玮按:没有扯淡吹牛等嗜好的,以上数据可视而不见。高清视频是数码相机多元化发展后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数码相机可以取代摄像机。这个周边功能就普通实用性来说,甚至比不上数字变焦。你可以反驳我为什么每家都要做,实际上你已经替我回答了。这种“他有我也得有”的土鳖心态,老实说是活生生的让用户给绑架出来的。
解析单反高清视频拍摄:
***:
最近看了一些国外的广告片、纪录片,剧情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是这些都是用数码单反(5DⅡ、7D类的相机)拍摄的。我这人喜欢跟人抬杠。大家都在说这些有多牛逼的,我倒没觉得分毫。高级专业的摄像机拍出来的也能达到这样。单反的视频拍摄有哪些长处、哪些不足,请吴玮给一些答案?
仅作抬杠用…
***,你好!
抬杠上别像二货芮成钢那样说“我的老朋友吴玮说过”,对这事儿来说,我就是一打酱油的。
单反拍视频的好处,这得从源头说起。135相机就是从35mm电影机这儿来的。35mm胶片的小巧迎合了战地摄影相机的需要,从每秒拍摄24格到每次快门拍摄一张,用Ezra Pound的话来说“多么的自然啊”。35mm相机发展到135相机,师父说不能小巧了这个幺,之前我们都他妈的得重复利用胶卷卷片盒。135可更换镜头相机的出现,丰富的镜头群又反馈于电影的拍摄。这段写的有点儿乱,意思就是单反的镜头差不多都能搞到电影摄影机上去。
数码单反拍摄高清视频,就很有点儿电影的意思了。丰富的可更换镜头群,还有周边附件。再加上大尺寸的传感器。广角的优势、画质的优势,这些不是一般的摄像机所能比的。注意!是一般哦!
很多人说,单反的大传感器和大光圈镜头,能实现更佳的小景深记录。但你有没有发现,单反拍摄视频时,光圈是固定在最大不能收缩的。由此而带来的只能用焦距和距离控制大景深。单反在这点上是优势还是不足,我真的没法儿鉴定。
谈点重点的,摄影并不仅仅是光学成像和数字记录。系统单元的划分相机,除了成像系统记录系统,还得有调节系统。相比传统摄像机,单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存在着运动摄影调节的不便利性。推拉镜头你很难像摄像机那样平滑;机身结构很难保证手持的稳定;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虽然是摄影中最快的,可他妈的在摄像实时取景模式下用的压根不是相位检测,单反的反差检测设计时压根就没考虑到你要用来摄像;缓存的大小和媒介写入的速度直接决定了单反拍摄高清视频只能进行片段化的分镜头取景,而不可连续进行。
别忘了,高清说的可不仅仅是大分辨率的影像,5.1的声道你怎么用单反相机去实现。
很多人已经在着手武装数码单反了,下图是我见到的比较酷的一张。我并不建议非行为艺术者这么干。高清摄像时,相机始终处于B门开启,着不着火不好说,硬伤的发生完全可以肯定。
11. 世界杯赛场相机
D3s
名词解释:针对10年南非世界杯,Canon和Nikon两家光学巨头分别发布1D Mark IV、D3S。两者均具有十万最高感光度,超高速连拍性能。
吴玮按: 09年的事儿了。
有人问到,随便扯:
***:
对世界杯赛场记者手中长枪大炮挺有兴趣,想打听打听他们用的是什么照相机,有什么特点,还有他们为什么都挂两个照相机。纯为八卦。盼答。
***,你好!
Nikon D3S、Canon 1D Mark IV
赛事的室内举行、程度剧烈等属性,要求相机应在弱光下获得高速的快门、凶猛的对焦、强大的连拍、满足网络、平媒的画质。上述两款相机即是按该要求设计,超高ISO,强大的处理器保证高感光度降噪;达9-10张每秒的连拍速度;多十字型感应器自动对焦系统;过的去的图片分辨率。关于分辨率一项,有必要做如下补充,顶级的旗舰级专业相机已近三千万像素,因此必将带来高感光度降噪和连拍存储能力的不足,而它的定位在于大幅户外广告的制作。
为什么带两个相机?除了不需要花自己口袋里的钱外,赛场的拍摄需要多景别顾及。通俗的说,即是偶尔需要全景(广角);偶需特写(长焦),足球的高节奏特征会因换镜头而失去最佳拍摄契机。
纯为八卦的解答,不好意思我写的太正经了。
12.中画幅
中画幅
名词解释:中画幅是指介于36×24mm的小画幅及4×5英寸的大画幅之间的成像尺寸。画幅在现代数字摄影中,指传感器的大小规格,传统时代指菲林记录面积,因使用6cm宽的120胶卷,故又称120照相机。成像规格有6X4.5cm,6X6cm,6X7cm,6X9cm等。较之135相机,具有分辨率高、画质强、便携差等特点。
吴玮按:我不能无视哈苏H4D-60、宾得645D等几款中画幅数字相机2010年发布的事实。尽管需要用到它的人根本不用来听我絮叨。回答过一个中画幅的问题,贴出来纯为八卦吧。
解析中画幅:
***
看到一个摄影网站上有这样的言论:“135相比120,那就是奥拓和奥迪!”老实说,我看过135的相机,也看过别人手上拿的120相机,不过是块头上相差了一些,请问为什么会上上述一说?
嘿!!!你说的一点儿都没错,不过是块头上相差了一些,如果用奥铃和奥拓来打比方就合适了。
135;120这些画幅上术语,在现代不过是用途的差异而已,谁也别因为画幅更大而把自己当回事儿。
摄影的发展史不仅是相机趋于智化、成像不断优异过程,更是体积不断缩小,便携性愈加出众的过程。普法战争给刚刚诞生的摄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需要用马车才能携带的相机和底片,摄影师在战场上连逃命的资格都没有。一战后的新闻界不得不总结,即使是大大缩小体积的120相机(那个时候叫布朗尼式相机)在需要随时躲避热兵器的战场也成了累赘。其实135相机早在一战之前的1913年,德国人巴纳克就已经设计出了使用35mm胶片的小型相机,这不仅是莱卡相机的雏形,也是135的鼻祖。而战争让新品并未投入生产使用。这一切,直到更加残酷的二战的到来……..
有意思的是,这个进化过程并未表现的像生物那样优胜劣汰,用完善这个词汇来描述我觉得是最合适的。基于不同规格胶片而设计的照相机,将能因成品出片的要求而被用在不同的领域。
胶片的大小你可以片面的理解为像素的高低。这个世界如果缺少了高像素的120、4*5,135会让所有的大型广告近看都是有码。
注:
1.135即使用35mm胶卷的相机统称,关于这个1有个小小的八卦。35mm在19世纪末就已经诞生,用于电影的拍摄,两边的卷片齿格就基于该需要设计。1913年莱卡的鼻祖诞生,到1925年的投入生产,所使用的胶卷仍然是取之于电影卷片,另购置一卷片暗盒以装与相机中。拍摄完毕,该卷片盒重复使用继续装片。直到伊斯曼博士的柯达开创了一次性的卷片盒携同胶片出售,才被命名为1。该类相机运用菲林成像大小如现代的全画幅:36mm*24mm。
2.120即使用成像宽度为6cm的胶片作为记录介质的相机。成像面长度会因相机设计不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6*4.5cm、6*6cm、6*7cm、6*9cm、6*17cm、6*21cm。120经常也被称作中画幅相机。
3.大画幅相机,使用4*5英寸或8*10英寸底片的照相机。
13.便携口袋专业机
P7000与G12
名词解释:拥有大尺寸传感器、镜头分辨率高且带有广角焦距段、手动完善的DC相机。
吴玮按:相比普通消费类DC,具有画质高、启动速度快、高感光降噪好、手动性能多等强项;较之入门单反有体型小巧,机动便携性能强、偷拍不易引起注意等优势
解析专业口袋机:
***:
准备买一个备用口袋机,定位在新上市的G12与P7000。价格相差不多,只考虑性能,哪个更好点。
***,你好!
在传感器大小、像素值、广角程度、最大光圈相当的情况下,能纳入对比的只剩下焦距范围和一些周边功能了。
如果你喜欢扫街偷拍,28-200mm的Nikon P7000会比Canon最长140mm给力很多,问题是Canon的翻转屏又能在完全不引起对方注意力的情况下把事儿给办了。在地铁上我亲眼见过旁边的小伙儿用G12偷拍对面劈腿坐着的….,最近反三俗厉害,详细的我就不多说了。
把这问题变得更复杂点,是纳入S95、LX5比较。松下的那款在广角24mm能取得完胜,在变焦范围上又显得力不从心。关于专业便携DC的选择,我想还是取决于你经常涉及的题材把。我把焦距与景别的关系列表在下面,剩下的你自己去琢磨了。
<28mm:广角镜头,适合场景性风光摄影远景、全景;狭窄空间内拍摄人物全景;创意性夸张人像、小品,焦距值愈小愈适合
50mm:标准镜头,适合人像全景、中景
85mm-135mm:中焦镜头,适合人像近景、特写
>135mm:长焦镜头,适合拍摄不能靠近的物体拍摄,风光小品,可以营造小景深人像
注:翻转屏并不能完全替代长焦,如果拍的是劈腿的狮子,就算它不知道你在拍它,还是会跟你急。
以上数据均为135相机等效焦距。
我还是忍不住把那个莱卡的问题发上来:
***
逛器材城,除了长的稍不一样,D-LUX5和LX5在性能上不是完全一回事儿吗?处理器、传感器、镜头、像素、取景器、对焦测光、续航、操作性。貌似在最近对焦距离、连拍能力、非恒定光圈变化,松下都略胜价格贵其一倍的D-LUX5。莱卡情节真的是一种脑残的临床表现吗?
术业有专攻。临床上的事儿,我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