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页阅读全文(共5页)
防抖
毫不夸张的说,防抖诞生是跟火棉出现一样的摄影革命。后者带来了摄影的瞬间记录(火棉之前,照片的拍摄动辄需数分钟的曝光),防抖则让慢门手持也能获得清晰的影像。相比上章节所说的避免机震、选择广角,防抖是直接从相机内部实现的固件保障,它所带来的成功率远远大于后天的练就。这是为何近年的广角镜头不断带有光学防抖的原因。和主观方面相同的是,它们都需要在摄影人与被摄物相比静止的环境下实现。
防抖的效果
数码相机所专有的数字式防抖是个意味深长的话题,以富士DC为典型。不像光学防抖那样通过陀螺仪补偿光路抖动,而是内部提高ISO实现快门提速。我不去评判它的摄影意义,按照存在即是道理的混账逻辑,这也说的过去。老实说,相对较高的ISO并不会对影像造成多么夸张的失真。且看下章节……
稍高的ISO(或增益)
ISO这东西你不能想的跟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样,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几年数字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稍高的ISO已变得越来越为人眼所接受了。
用摄像机的词汇“增益”来描述最初的ISO最为合适。通过镜头的光信号被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后,利用电平强行放大,获得假象般的更强曝光。这样的单纯性物理过程,带来的是失真和令人生厌的噪点。数字算法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ISO的尴尬,即使是家用消费类DC,400的ISO也能获得看的上眼的影像。至于标榜的过万高感,那只是参数上的标签竞赛。
对于单反用户来说,切记在使用过200的ISO时打开——高感光度降噪。(消费类DC无此选项,已默认设置为自动,单反相机为手动状态,强光下低ISO取景,若打开此选项会导致存储速度下降,连拍不力)。
本文导航